分類:課題研究 發表時間:2017-08-04 15:55 瀏覽量:
引言
每所學校的各個班級都有一兩個比較頑皮的學生,他們總是能惹出一些事端,是老師實施教育的重點對象,也是班里學生矛盾的來源。如果能對這些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、教育,將能對整個班級的教育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。而這些頑皮學生的共同特征都是好動,好動的結果總是闖禍。雖然經過老師的教育,但由于孩子自身的控制力薄弱,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。而自制力的薄弱,往往跟他們的家庭教育有千絲萬縷的關系。這些“多動”學生的普遍存在,往往讓班級管理、家庭教育陷入困境。所以,在我校中年級某班,選取一個特別“多動”的學生進行探索性的行動研究,嘗試把家長、學校領導、任課老師結合在一起、多方合作,以該名男學生為研究對象,把他日常的一些不良行為糾正過來。
本次研究的目的是,為了解決班級老師在課堂中,經常遇到的實際問題,而這些問題正是該名男同學“多動”所造成的。運用艾略特六步驟模式展開——第一步:診斷或發現問題;第二步:初步研究分析;第三步:擬訂整體計劃;第四步:制訂具體計劃;第五步:行動,第六步:評價行動研究。準備以一個學期為研究周期,每個周期以三個循環進行實施。預期不一定能徹底改變這名學生的所有不良行為,但起碼能把最突出的問題解決,并能把本學期的教育效果鞏固下來,為下一步的教育做好鋪墊。
一、問題的提出
1、基本情況
小浩,男,1998年出生,家中長子,有一2歲弟弟。小浩現就讀于佛山市禪城區建新路小學中年級,除了英語較差之外,語、數的單元測驗和期末考試多數保持在85分以上(分數變化表見《附錄A》)。父親初中文化,職業是一名廚師。母親初中文化,自營商鋪,經銷嬰兒用品。
2、資料收集
據了解,幼兒園時期就曾經因對其他小朋友拳腳相向,而被勸轉學。一年級新生入學的時候,小浩就已經吸引住了老師的注意。目光里總是透著一股子暴戾的眼神,老師對他關心地詢問,總是默不作聲。二年級已經在課堂上鬧得天翻地覆,老師的批評勸告無效,喜歡由著自己的性子來。三年級上學期,曾有一段時間被委任為值日班長,原本打算以此來提高小浩的自尊心,以便更好地約束他的行為習慣。可是小浩的對待同學的方式比較粗暴,總是用尺子敲打同學的課桌,并大聲責罵,要求其他同學接受自己的管束,可他自己卻抵觸老師的約束。由此一來班里的正氣一直沒能樹立起來,但又考慮到需要維護小浩的自尊心,所以老師讓他改任體育委員,并告知他改任的原因,希望他在新的職務下能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。即便如此,小浩仍未見有好轉,甚至在體育課上帶頭違反紀律,不聽體育老師的約束。最后只能撤掉所有的班干職務。
沒有了職務之后,小浩旺盛的精力更是肆無忌憚的發泄,每一節的上課老師都反應,他在課堂上離開座位嚴重騷擾其他同學正常學習,由此經常和同學發生激烈的沖突,老師不得不為此停止授課,整頓紀律;當老師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時,故意頂撞,有時師生對立情緒比較僵化;上課時間偷跑出教室外玩耍;趁同學不注意,翻動同學的書包,竊取自己喜歡的物品及財物,后來甚至發展到在教師辦公室翻動老師的錢包。在課間,小浩還會趁沒人注意的時候破壞學校公共設施,如:玩弄滅火筒,到處噴灑,以致走廊布滿白色化學物;在學校重大慶典活動中,反復多次剪斷綁在四樓的彩旗,以致活動推遲;下課十分鐘偷入電腦室,竊取三十多顆鼠標球,并毀壞其中的大部分,導致電腦室停止使用將近1周,延誤了多個班級的信息技術課程。
二、研究分析
1、初步判斷
多位老師都表示擔心——小浩是否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,即“多動癥”。因為小浩在以下三點中比較符合“多動”的癥狀。
注意力缺陷: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,難以集中精力完成所需的任務當中。無法抵御外界干擾因素。
多動:無目的無意義的不停走動、跑動、跳動。無法安靜的聽完一整堂課,小動作過多,甚至在上課時間離開教室到校園里玩耍。
沖動:在社會交往中缺乏控制力。多種場合行為鹵莽,強行加入或者打斷他人活動,行為不顧及后果,容易闖禍。
于是約見家長,一起商議并參考了《附錄B: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診斷標準》中的診斷方法,發現小浩基本符合“1、注意力缺陷的癥狀”中的1)、2)、3)、4)、6)、7),和“2、多動-沖動的癥狀”中的1)、2)、4)、7)、8)、9),并已維持6個月以上。這一初步判斷診斷,加強了老師和家長對小浩患有“多動癥”的懷疑,建議其父母帶小浩到專業醫療機構進行了診斷。
醫生的診斷出乎意料(醫生診斷見《附錄C: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測驗結果報告》報告圖片略),小浩并不“多動”,而且總智力水平比66.30%的同齡兒童要高。換句話說,小浩在課堂、課間所表現出的不正常行為并非病態,他并非是真正的“多動”,而且還是一個比較聰明的孩子。那又會是什么原因導致小浩現在的狀況呢?
2、家長的分析
由于家長工作較忙,小浩從小就交給了外公、外婆管教,而外公、外婆的脾氣比較暴躁,經常用打罵的方式教育。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,有時面對頑皮的孩子,多為打、罵。而且,由于母親要生育第二個孩子,回鄉修養了一段較長的時間,此段時間母親關愛有所缺失。而父親任職廚師,出于職業的需要,每天回家較晚和兒子的溝通較少,加上父親經常責備兒子,使得父子之間的關系較差,甚少交流。
以上種種可能導致小浩的脾氣比較暴躁,動不動就跟同學打架,不懂得協商解決問題的緣故。另外,由于弟弟的降生,牽扯了父母的大部分精力,父母對小浩的關愛自然而然地減少了,或許產生了自暴自棄的想法。一些過激的行為,和后果嚴重的惡作劇估計是為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。
3、老師的分析
小浩的頂撞行為有一定的選擇性,比較和善的老師頂撞次數較多,比較嚴厲的老師頂撞較少。但如果是不喜歡的老師,即使再嚴厲也不會退讓,往往是老師管得越緊,反抗越激烈。不喜歡某個老師,繼而不喜歡他所任教的科目,在該科目的課堂上往往會大吵大鬧。據觀察所得,較為喜歡語文、數學、電腦這三科,其它科目的課堂每天都有違紀現象,只是程度不同。醫生的專業判斷給老師的教育指明了大方向,小浩的問題不是病態,以家校合作的方式是有希望把他轉變過來的。
4、明確問題
家庭方面主要是家庭教育出現了誤區,以為嚴加管教就行,故此一味的打罵造成了小浩戾氣很重,只要一發脾氣就雙手握拳,不打人就不能發泄,嚴重時甚至有失控的表現,追著同學滿大樓的跑。學校方面主要是沒有一、兩個有威信的教師,在小浩面前起震懾、指導作用。老師的工作僅限于單兵作戰,沒有聯合起來配合行動。所以,接下來要做的是馬上調整家庭、學校對小浩的教育方式,雙方配合起來,情愿部分放棄學習,即使考試分數下降也要把小浩的性格缺陷彌補過來,繼而糾正行為。
四、實際行動
1、第一個研究循環
(1)分析
醫生的診斷科學地說明,小浩“多動”的表象背后不是疾病,而是其它原因。經過跟家長溝通后得知小浩的成長經歷,以及家庭教育現狀。小浩暴戾的脾氣主要來自家庭教育的不當,小浩把這些負面情緒以暴力的方式在班級里進行宣泄。多動行為則主要是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,吸引老師、同學們的關心,說明無論從家庭還是學校的角度來說,都因該給小浩投以較多的關愛。
(2)行動
①校長介入
小浩成為校長的幫扶對象,校長直接跟小浩交朋友。遇到嚴重錯誤時,先讓老師進行教育,再由校長出面跟他談心。遇到破壞學校設施之類的情況,就讓校長、老師、家長三方坐在一起,對小浩進行教育。根據小浩愛看課外書的特點,校長每1~2周借給小浩一些書籍,讓小浩閱讀后在校長面前復述,增加與小浩單獨交流的機會,讓小浩把內心的想法告訴校長。校長獲得信息后反饋給老師,根據信息老師調整課堂教學方式,以適應小浩。
② 調整家長的教育方式
向家長介紹科學的教育方法,建議家長放棄暴力手段進行教育,并向家長闡明暴力教育的危害性。每周向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情況,及時向家長作出指導,調整教育方式。希望以此來減少小對大人們的對立情緒,從而減少他對其他同學的打罵行為。
③全科老師參與
除了語、數、英三科主科之外,也把圖、音、體、信息、綜合、科學等次科老師組織起來,針對小浩的情況,集體調整對他的教育方式,以談話教育方式為主,希望軟化小浩暴戾情緒。先讓他喜歡老師,從而來喜歡該老師任教的科目。如果上課有事可干,那對其他同學的騷擾就自然會大量減少。
③ 家、校之間密切聯系
每兩周召集校長、各任教老師、家長、小浩本人,坐在一起討論小浩最近的學校、家庭表現,進行一個小結。落實下一個兩周的具體教育措施。取得家長的同意,各科教師隨時與家長保持聯系,每當小浩發脾氣搗亂課堂紀律,經教育后不起效果時,或者與同學發生暴力沖突時,教師即時聯系家長,由家長跟老師協同處理事件。如果情緒還不能平靜下來,就讓家長接走,等心情平服后再回來學校。
(3)反思
① 家長的協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
在教師的指導下,父母改變了教育方式,從根本上改變了小浩的生活環境,使得教師在學校的教育不再是無從下手,最起碼能跟小浩進行一些心理疏導。小浩知道如果有過分的舉動,家長馬上就會出現在學校,屢試不爽。漸漸地小浩知道不能經常讓媽媽頻繁往來于學校跟鋪子之間,這樣會影響家里的生意,對家庭的經濟是一個很大的影響。小浩認識到,自己的違反紀律這件事不再局限于學校,不再是僅僅讓老師批評幾句就算了,這也會波及家人,違反紀律同時也是在損害自己的利益。
② 校長和全科老師的共同投入引起了足夠的重視
為了教育好一個學生,把這么多老師組織在一起,共同研究如何施教,在其它學校一般是不多見的。學校的這一舉措,讓家長感受到學校的誠意、老師的真心,促進了家長觀點的改變。使家長十分愿意跟學校配合,因為家長知道,老師組織起來并不是針對孩子,反而是在挽救孩子。所以,有時候即使一天接到好幾個老師的投訴電話也不覺得厭煩。每一次都是一接到電話,就放下手上的工作,馬上趕到學校。當然,這也得益于小浩母親是自雇職業,換了是其它工作就失去了這種便利。另外,學校里全方位的教育方式改變,也使得小浩開始正視自己的問題,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必須改變,啟動了小浩自身內部改變的需要。對于一個9歲的小學生來說,性格、脾氣還在成長階段,有了內在改變的需要,就有了行為改變的前提。
③ 壞脾氣有所收斂
由于家庭、學校的教育方式改變,小浩對同學動粗的情況減少,離開教室的情況基本絕跡。但依然有隨便拿同學物品的行為,甚至翻動同學的書包。上課大聲叫囂時有發生,并且經常離開座位騷擾其他同學上課。這兩個問題是下一循環要重點解決的問題。
2、第二個研究循環
(1)分析
第一個研究循環取得初步的成績,小浩開始改變,得益于家長的支持、學校的引導和他自己的內在需要。雖然小浩自己和自己比較有了進步,但對于一個普通學生來說,小浩還有許多不足。第二個研究循環要取得進一步的成果,就要再深入了解小浩的家庭情況,繼續深化家校之間的相互合作。
經過了解,小浩在家里并沒有像學校那樣好動,并且能做不少家務,例如:拖地、洗碗、做飯都能應付自如。這說明了小浩的動手能力很強,比較適應家里的環境。
另外,小浩之所以有隨手翻動同學物品的行為,主要是小浩缺乏朋友,想引起同學注意。另外,小朋友好玩的天性在他身上體現得尤為強烈,所以對于一些好玩的物品產生了強烈的占有欲望。在課堂內隨便離開座位,主要是沒有強有力的措施對他進行阻嚇。因為家長的家庭教育過于嚴厲,相對之下老師的管教顯得寬松。在寬松的環境下小浩容易放松自己的要求。
(2)行動
①讓家庭、學校的寬嚴程度持平
鑒于小浩家庭、學校兩種環境里的表現有較大差異,建議家長放松家庭的管教程度,使得家庭、學校的管教寬、嚴水平相對持平。平時老師要求小浩遵守紀律時,往往要用很嚴厲的語言,才能奏效,但用多了他就不把老師的批評放在眼里,因為相比之下父母的則要嚴厲得多,老師不能把批評、責罵無限升級啊。所以得讓小浩以相近的行為方式,在學校學習、在家里生活。當然,放松并不代表放棄、并不代表退讓,原則上的錯誤決定不能妥協。主要建議家長不要過多的責備小浩,有時候向孩子提出要求是應該的,但不一定要用嚴厲的語言、行動來貫徹實施,可以改用談話或獎勵的方式落實家長的要求。而上課的紀律問題要繼續嚴抓,主要遏制小浩到故意頂撞老師、離開座位騷擾同學這兩種行為。
② 父親的讓步
經過了解發現,小浩的爸爸和小浩之間的對立關系比較僵硬,小浩相對于弟弟來說較少得到父親的關愛。和小浩爸爸、媽媽進行談話,鼓勵爸爸作出讓步首先來軟化父子間的關系,讓小浩知道爸爸同樣關愛他。
由于酒樓的效益不好,小浩的父親打算更換工作,所以有將近一個月賦閑在家。老師建議小浩爸爸,以此為契機改善父子之間的親子感情。爸爸主動跟小浩聊天,讓他感受到父母工作的困難、社會謀生的艱辛,要以良好的學校表現來替父母分憂。趁這段比較空閑的時間,父親主動接觸小浩,每天接送以增加父子之間的感情。
③留意書包
由于小浩喜歡翻動別人的東西,所以向小浩家長提出要求,每天注意小浩的書包,看看有沒有不屬于小浩的物品出現,以便讓他及時歸還并進行交育。另外,每天讓家長留意小浩有沒有到小賣部消費,因為這些錢往往不是他自己的,而是竊取別人的錢財。這樣做是要小浩覺得無處匿藏自己的過錯,一拿了別人的物品、錢財家長就會發現,促進他勇于改正。
④獎懲結合
取得小浩家長的同意,當小浩離開座位不聽教師教育時,電話聯系家長來校帶走。如下次再犯,將逐步升級處理方法。最嚴重的時候,允許小浩請假一周,在家里獨自反思。以上的處理措施均在小浩面前,跟校長、老師、家長協商制定。以給小浩一個心理震懾。當然,做好了也會有相應獎勵,如一個月接到老師的投訴少于一定的數量,母親答應帶小浩到香港迪士尼樂園玩。錯的越嚴重懲罰越重,做的越好獎勵越多。
(3)反思
①嚴寬持平
把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寬嚴程度相對持平,主要是讓小浩感受到家長、老師的要求是統一的,家里不允許做的事情,來到學校也同樣不允許。有了比較統一的評價標準,在犯錯誤后小浩就不會無所適從——為什么家長會嚴厲批評的事情,老師卻不怎么責備呢。小浩在學校的違紀行為開始減少,主要是在學校里的行為不再像以前那么胡鬧。上課時語文、數學離開座位的次數明顯減少,但英語及其它科目的課堂情況則不容樂觀。
② 父親的行動
父親的這一舉動給了小浩一個十分正面的影響,讓小浩感受到父親的愛。每天看到父子一起進出校門的情景,讓人感到很溫馨。估計小浩的心里也是暖暖的。以前只是母親的重視,現在有加入了父親,使得老師也充滿了信心。家校的合作對小孩的教育有著很關鍵的作用。
③老師的作用
個別老師已經在小浩心中已經樹立起威信,如數學、語文老師,兩位老師除了教授主科外還是小浩的正、副班主任,有較多的時間接觸小浩,有了突發事件其他學生及老師都是先尋求正、副班主任的幫助來解決問題。和小浩談心的機會多了之后,小浩在兩位老師面前就變得比較聽話了。
正、副班主任的相互協作,加大了學校老師對小浩的監督力度。當小浩出現違反紀律的情況時,往往是兩位老師同時出面對他進行教導,這比起一位老師實施教育的效果,要明顯得多。而且,兩位老師事先已經溝通好,冷熱結合在教育的過程中配合得當。
④認識和行動之間存在距離
盡管小浩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,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他的意識跟行為是有一定距離的。認識到不一定能做到,而小浩正是這樣的學生,知道自己的行為錯了,但在做的時候沒能刻制住自己。例如:翻別人的書包,隨手拿同學的物品,在數、語以外的科目中經常離開座位。下一個研究循環就要著重解決這些問題,把小浩認識與行動之間的鴻溝填平。
3、第三個研究循環
(1)分析
在第二個研究循環中,成功地讓小浩發生了較大改變,使小浩清楚的知道老師、家長不會任由他在學校違法紀律,在每一次違反紀律后都會受到老師的教育和家長的一定懲罰,所以在意識上小浩其實是非常清楚什么該做,什么不該做。下一個循環的研究應把重點調整到改正小浩行為習慣方面來。
這一循環中在學校里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數學、語文兩位教師的密切配合,而家庭教育中父親的加入使得小浩的教育增添了一份愛,是濃墨重彩的一筆。然而,小浩的行為依然不容樂觀,因為僅僅解決數學、語文課的紀律問題是不夠的,而英語教師是剛接手一個學期的教師,盡管教學經驗豐富,但接手時間不長使得這位老師還沒能在小浩心中樹立一定的威信。
(2)行動
①母親的轉行
看到了小浩的改變,母親倍感欣慰。為了讓小浩能更進一步,也為了更密切配合老師的教育工作,決定更換工作。結束了之前的嬰兒用品生意,改行經營托管中心,而且把托管中心的地點選在學校的旁邊。把小浩全方位地放在母親的監督下。這樣小浩每天都有人接送,以及輔導功課,使得放學后的一段真空時間得到填補,杜絕了小浩放學后到處玩的機會。加上晚上有人督促,基本上都能夠完成所有的作業。再者,這樣一來老師就能每天見到小浩的母親,可以及時反應小浩的學校表現。有可以及時了解小浩課外的活動情況。
②請假一周
盡管取得了一些進步,主科的課堂基本穩定下來了,但在其它科目的課堂上表現卻有變本加厲的情況,母親幾乎每天要在上課時間來學校兩、三次,任課教師和家長都不勝其煩。經過家校溝通,征得校長、家長的同意,決定允許小浩請假一周在家自習,讓他靜思己過,反省自己的行為給大家帶來的影響,是多么的不好。
在小浩請假的這一周內,老師和家長保持電話聯系,密切留意小浩的變化。家長反應,開始兩天還行,到了第三天小浩就覺得很無聊,表示愿意回學校。但家長決定還是在觀察兩天,實現之前的諾言——反省一周。
③ 安靜閱讀
請假一周回來后,允許小浩在圖書館借閱圖書,讓他可以在覺得沒有興趣的課堂上閱讀,減少他因無聊而故意違反紀律的次數。同時讓他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,減少他跟其它同學的摩擦。
④ 談話教育
在小浩違反紀律時,不再用嚴厲的態度對他進行批評,改以談話的方式。每一次談話都先表揚后批評。讓小浩覺得自己盡管有這樣那樣的錯誤,但已經在不斷的進步。希望以此來增加他的自信心。由于在課堂上的違反紀律的情況開始減少,如再有出現較大的違紀現象,不再立即大電話讓家長接走,而是先把他帶到班主任身邊,靜坐一會兒。在靜坐的時候小浩的情緒往往能平服下來,此時再進行教育收到的效果比嚴厲批評要好。
(3)反思
① 母親的配合
之前是父親,現在是母親。夫婦倆人為了孩子,都甘愿部分放棄了職業,是老師很是感動,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使得學校對小浩的教育能進一步拓展成果,既鞏固了前面的效果,又為本階段的研究提供了保障。這是繼爸爸之后家長的又一個進步,說明他們是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的。而且,在自己的生意經營正常的情況下,為了孩子依然轉行,在現在的商業帥的社會中顯得多么的難能可貴。
② 請假回家
回家反思這一舉動實屬迫不得已,因為學校的教育不可能無限的升級,來壓制小浩的違反紀律行為,而且家長已經承諾盡量對小浩不進行暴力方式的教育,以減輕前面教育不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。回家反省能讓小浩知道在這樣下去,家長、學校都不會接納他,他的行為必須符合一定的規范。所以,經校長、老師、家長多方商議之后才決定使用這一手段,雖然在小浩身上收到的效果不錯,但畢竟這樣的方法也屬于暴力——冷暴力的一種,非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要使用。
請假一周里,家長老師保持密切聯系的目的在于關注小浩的變化,監察這一方法的實施效果,是否對孩子過于嚴厲,或者根本沒有作用。便于決定是繼續使用,還是臨時中斷,以科學的、合適的方法教育孩子。另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給家長鼓勵,給家長正面的支持,讓家長覺得自己并非孤軍作戰,有老師隨時在后面指導跟幫助,這樣能讓家長更有耐心地教導孩子。在第三天之后,小浩有悔過的表現,但經過家長、老師的商討后,覺得小浩這三天在家還算平靜,沒有什么過激或情緒低落的表現,而且開始產生悔意。因此,應該讓小浩再堅持兩天,好讓他有深刻的教訓。
③課堂上看課外書是一個緩沖
前面已經觀察出小浩意識自己錯了,但行動上就是管不住自己,所以,老師允許他有一個緩沖的階段。先保證留在座位上,不騷擾他人。所以,特別允許他看自己喜愛的書籍,當他覺得適應了坐在座位上的學習習慣后,再進一步提出專心聽講的要求。這一舉措也是為了保證其他同學的正常聽課,保證了老師正常授課的權力,可謂一舉兩得。事實上,在小浩專心看課外書的那節課老師、同學們上課上得還是比較順暢的。
④老師有了威信后不再強硬
不采取強硬的態度批評,主要是為了平服小浩的逆反心理,前面已經嘗試過嚴厲批評、回家反省。是時候采取一些溫和的教育措施了,一張一弛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。這也讓小浩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懷,老師并非一未的批評,也會留意到他的優點,讓小浩對老師的管教心服口服。
由于數學、語文兩位老師已經在小浩心中樹立起了一定的威信,為了鞏固和利用好這一威信,所以改變以前的做法,在嚴重違紀時不找家長接走,改為送到老師身邊。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防止家長產生厭煩情緒,爭取家長繼續積極配合老師工作。另外,這也說明了小浩開始能聽從個別老師的話,是前面教育成果之一。
五、反思總結
本次研究從一開始以為小浩是“多動癥”患兒,到后來發現是家庭教育出現問題,教育的研究方向來了個180度的轉變,很能體現行動研究的實踐精神,邊研究邊行動,及時修正原來的研究方向。也說明了老師能尊重科學的態度,按照學生的需要來展開實際的教育行為。而家長的大力配合,是小浩得以轉變的關鍵所在,體現出教育并非學校的**,教育并非老師的單方責任,家長的配合起著關鍵性作用。而校長的指導跟支持,對老師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幫助,讓老師可以放心研究,大膽嘗試各種教育方法。如果進行后續研究,必定會繼續堅持家長、學校、教師三方的合作方式。經過一個學期,三個循環下來,小浩有了明顯的改變。盡管在成績方面有了一些下降,但只要改掉了那些不良的行為習慣,小浩就算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,以他的智力水平,只要專心學習在以后的考試中一定能追上來的。
其實本次研究還沒有完全結束,因為,我們只是部分達到預定目標,還沒有把小浩的不良行為習慣完全改變過來。只是自己跟自己比較,小浩取得了可喜的進步,但他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,在接下來的一個學期我們將展開后續的研究。
本文由尚捷文化網首發,一個權威正規的學術著作教材出版網。
文章地址:http://www.jjmidao.com/ktyj/2779.html
上一篇:申報書案例分析《小學生作業“減負提質”實施策略研究》 下一篇:開題報告范文《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小學有效課堂教學實踐研究》
正規單位正規注冊單位,固定地址辦公,單位賬戶辦款,開具正規發票
優質服務尚捷擁有數十名專職編輯客服為您提供一對一的專業服務
專注出版成立十年多,尚捷只專注于教材出版和著作出版
更低價格出色的采編能力和數萬作者的支持是我們更低價的保障
聯系學術顧問
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